本站推荐: ◆ 坝上的云户外俱乐部发布2014年坝上金秋摄影七日采风之旅!网站:www.bashangdeyun.com 今天是  
您的位置:坝上草原旅游网-坝上草原旅游专业咨询网站【坝上草原旅游专家】 > 民俗风情 > 关于马头琴
  • 关于马头琴

     一提起马头琴,人们就会联想到它那柔和、浑厚、淳美、深沉而富有浓郁草原特色的琴声。马头琴,被誉为“草原上的大提琴”,是一种蒙古族弓拉弦鸣乐器,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。

    历史沿革

    早在公元1206年,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地区各部落建立蒙古汗国时,马头琴的前身就已在蒙古民族中广泛流传了,不过当时称为胡琴(胡兀尔)。元代初年,意大利旅行家马可·波罗(1254年-1324年)游历我国期间,曾于1275年5月到达上都(今内蒙古多伦县西北),深得元世祖忽必烈宠信,他于至元十七年(公元1280年)回国时,还把胡琴带到了欧洲,对西洋拉弦乐器的发展曾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。12世纪中叶,在胡琴原型的基础上,出现了长琴杆插入倒梯形琴箱、双面蒙皮、马尾弦和马尾弓的蒙古族拉弦乐器朝尔。到了20世纪初的民国初年,蒙古族人民才把朝尔的头饰改为马头、琴箱变为上窄下宽的正梯形。当代我国著名马头琴演奏家齐·宝力高,1979年2月23日在《内蒙古日报》(蒙古文版)发表的《马头琴的起源与发展》一文中写道:“把龙头改制成马头,大致是俄国十月革命前后,即蒙古人民共和国革命胜利前后。喜欢骏马的我们蒙古民族抛弃了龙头换上马头雕装,充分体现和完全符合我们蒙古族人民的思想感情。由此,现在国内外都统一称之马头琴。”

    美丽传说

    在民间,关于马头琴,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。“在很久以前,科尔沁草原上有个爱唱歌的牧人,名叫苏和。他有一匹心爱的小马,浑身雪白,它的皮毛像绸缎一样光洁明亮,生得美丽、长得健壮。它嘶鸣起来的声音像银铃一样清脆悦耳。几年以后,小马长成了膘肥体壮的大白马。苏和将它视为自己的真爱。”

    在一次赛马会上,苏和的白马夺得了锦标。但这批美丽的白马却被王爷看重并被抢进了王宫。白马不愿意离开自己的主人,日夜思念着主人。一天,王爷骑着白马在亲友面前炫耀,不料被白马撂下,摔得头破血流。白马挣脱了缰绳,向自己的家拼命跑去。却不幸中了王爷的毒箭,待跑回主人身边后,终因伤势过重而死在了主人的蒙古包前。苏和失去了心爱的白马后,悲痛欲绝,日夜守在爱马的尸体旁垂泪,不忍离去,几天几夜都不肯入睡。这天晚上,苏和终于迷迷糊糊地睡着了,他梦见白马又活了,向他欢蹦乱跳地跑来,嘴里在不住地嘶鸣着,苏和也呼唤着向白马跑去,就在这时他惊醒了,举目远望,四野茫茫,苍穹像蒙古包一样罩盖下来。草原上,马群滔滔,洁白的羊群像天上的朵朵白云,但就是不见自己心爱的白马。只有它那动人的嘶鸣声还在耳边回响,他想捉住这个声音来寄托对白马的怀念,想着想着终于醒悟过来。于是,苏和就用白马的腿骨做琴杆、头骨做琴箱、马皮蒙琴面,用马尾搓成琴弦,拿套马的杆子做弓,并按照白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,做出了草原上的第一支马头琴。拉奏起来,就好像梦中听到的声音一样优美。苏和强忍悲痛,拉起了马头琴,他用哀怨、愤怒的琴声诉说着蒙古族人民的苦难生活以及对王爷、牧主的深深仇恨;他用嘹亮、优美的琴声表达了草原人民对牲群、草原的无比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无限向往......从此,马头琴便成了蒙古族人民的心声。夏夜,当人们漫步在草原的牧场上,或是城镇的街道旁,一缕悠扬而激越的琴声传来,感人肺腑,沁人心脾,这便是马头琴的乐声。

北京:010-61468240 13911972208
坝上:0314-6200963 13832449691
Q Q:50300623 39932432
QQ交流群:15527239
微博:@坝上的云
微信公众帐号:bashangdeyun_com
EMAIL:dadou_333@sina.com
一店:河北围场御道口、塞罕坝金塞山庄
二店:内蒙乌兰布统红山军马场红山宾馆